欢迎来到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有限公司网站!
电话:(0531)86367232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高楼平地移

发布时间:2017-11-08 16:37:00    来源:    点击:

      莱芜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大楼移位工程,15层,重35000吨,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为国内外最重移位工程
     “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身居老城百余年,沧桑巨变阅心间;牛年长出双飞翼,落到雪山谱新篇”。位于济南市临港开发区凤鸣路的山东建筑大学校内,一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别墅凭其古朴风格吸引着很多师生驻足观看。这栋具有西式风格的老别墅有5间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重量约300吨,是民国时期济南商埠代表性建筑,具有较高文物价值。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里并不是这栋老别墅的“故土”,它原本位于济南市经八纬一路,距离现在的位置近30公里,几年前经过拖车拖拽,过立交钻天桥才移驾目前“新居”的,它也成了迄今为止国内移位距离最长的建筑物。让这栋80多年老建筑搬家的,就是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山东建筑大学张鑫教授的创新团队。
       其实,民国老别墅的搬迁并不是济南市第一次进行历史文化建筑的搬迁移动,此前,张鑫创新团队还曾多次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平移,其中创建于1907年的济南著名老字号药店宏济堂西号平移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成了山东省首座中药老字号博物馆。别墅插双翅,高楼平地移。多年来,张教授和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先后实施了世界上最大面积建筑物的移动、国内最长距离建筑物移动等工程,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建筑物移位工程近年来之所以被广为关注,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张鑫教授对记者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意识逐步增强。然而现代城市建设的某些需要不可避免的会与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发生冲突,通过建筑物移位保护,平移后的历史文化建筑不仅能够得以保存,同时又增加了其文化内涵。张鑫教授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广州市在修建地铁的时候,曾经有一栋老建筑影响了施工,为了保证地铁施工进程,张鑫教授及其团队先是把这栋老房子移开,等地铁修好了,又把老房子移回来,再放到修好的地铁上面。这样既保证了城市建设施工,又使老建筑免遭“人祸摧残”。
       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更新,让社会对建筑物移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过去,一旦建筑物影响了城市整体规划,唯一的办法就是拆除。随着建筑物移位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选择了移位。在平移过程中,建筑物的稳定性不但不会受到损害,其结构还会得到加固,安全性得到更好保障,所需费用也仅为拆除重建的30%左右。2006年,莱芜开发区有一栋15层的办公楼,因为城市规划需要移位,而这座办公楼高15层,加上地下室16层,重约3.5万吨,建筑面积24000多平方米。在张鑫教授创新团队的努力下,这座大楼成功移位72.7米,成为世界上最大建筑面积、最重的移位建筑物。据估算,这座办公楼如果拆除重建,大概需要5000多万元的成本,但通过建筑物移位技术,只花了大概1300多万元。
      据张鑫教授介绍,建筑物移位工程的技术难点在于建筑物移位工程长期存在托换结构设计方法不完善、移动同步性差、就位连接影响其抗震能力等技术难题,特别是高层建筑托换荷载大、历史建筑整体性差且移位后抗震加固易影响原有风貌,对移位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张鑫创新团队通过十多年系统研究,全面揭示了托换结构受力性能、牵引力变化规律和组合就位连接支座力学特性等,发明了滑车及步进式自行走移位装置、连续行进牵引设备等,研发了移位测控系统,形成成套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物移位技术。
      “下一步,我们将向现有建筑的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张鑫教授告诉记者,在“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技术中,基于建筑物移位托换技术的以静压桩、钢管桩等为支撑构件的既有建筑地下增层工艺,解决了既有建筑室内有限空间施工的难题,并可增设多层地下室。目前,城区内的很多建筑因为历史原因没有地下空间,通过他们自主研发的技术,可以增加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大大缓解当前空间紧张、停车难等问题。
       作为国内实施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及应用的龙头单位,从最初的简单的工具机械到现在全部计算机软件控制操作,从当初的摸索实践到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张鑫教授及其创新团队始终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近年来,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从1998年在河北邯郸实施第一个楼房平移项目开始,目前该项目技术已在山东、广州、大连和上海等地推广应用,完成66项建筑移位工程(其中历史建筑22项),产生经济效益1.4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发展会议上指出,城市发展过程中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在保留历史文化建筑和适应城市规划发展需求的建筑物移位改造技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记者  秦 昊  李 运)
 
联系我们
  • 地址:济南市历山路96号山东建筑大学(和平校区)  
  • 电话:(0531)86367232
  • 传真:(0531)86993042
Copyright © 2022-2027 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鲁ICP备17025597号-1
扫码关注我们